2025年7月26日,河南一名女子因过度节食减肥,在空腹赶早会时突发低血糖,身体失控冲出十余米后重重摔倒,磕掉了牙齿。同事们目睹这一幕,竟误以为她急于迎客。这起“饿晕”事件揭示了当前社会对“瘦”的病态追求以及健康防线面临的严峻挑战。
该女子为追求速瘦,前夜滴米未进,次日又空腹投入工作,最终身体机能崩溃。这不是个例,而是病态审美裹挟下无数个体盲目减肥的缩影,暴露出社会健康防线的脆弱。要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必须从媒体责任、平台监管到个人认知等方面共同筑牢抵御不健康减肥行为的防火墙。
媒体与社交平台在塑造审美观念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它们常常沦为病态观念的推手。部分媒体为追逐流量,追捧“白幼瘦”等单一审美,甚至发布未经证实的“减肥榜样”,将公众的体重焦虑推向极致。社交平台上充斥着“7天瘦10斤”、“躺着变瘦”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采取极端方式。某著名营养师指出,“伪科学减重”乱象频发,这些信息不仅加剧了公众的体重焦虑,还可能导致代谢损伤。媒体应承担起引导健康审美的社会责任,传播科学理性的健康理念。
减肥产品市场的监管漏洞同样严重。电商和直播平台成为非法添加和虚假宣传的温床。北京萱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因虚假宣传普通果冻能“减肥12斤”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10万元罚款。甘肃兰州警方破获的“瘦身咖啡”案揭露了西布曲明这种违禁药物通过伪装网店销往全国28个省市的情况。此外,司美格鲁肽、替西帕肽这类本应严格处方的药物也被炒作成“减肥神针”并滥用,导致使用者出现低血糖、剧烈呕吐等问题。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邓利强指出,网络购药平台在处方审核上存在巨大漏洞。平台方必须强化资质审查和内容审核,切断虚假宣传和非法产品的传播链条,并对新型“私域交易”等规避监管的行为进行零容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