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正处在技术爆发与交付规模化的交叉口。整机技术取得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和电力巡检等多个场景的应用加速。同时,头部厂商纷纷公布量产时间表,预计2026年将成为行业规模化交付的关键节点。
近期,小鹏发布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该款机器人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柔性皮肤和灵巧双手,甚至能走出“猫步”。多位行业人士表示,高度仿生的设计、强烈的落地意愿以及明确的应用场景是这一轮人形机器人爆发的新风向。未来2到3年内,仿生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交互实用化元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将催生万亿元级市场,并具有1∶10的乘数效应。目前,特斯拉已将其Optimus机器人的量产计划推迟至2026年底,而小鹏科技则宣布IRON将于明年底实现规模量产。
兴富资本董事长王廷富认为,通过“拟人”才能将情绪价值拉满,因此未来仿生交互(如微表情、肢体语言)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差异化的关键。据IDC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商用服务和特种作业领域实现千台级商用,其中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和电力巡检等工业场景将是首批落地领域。
仿生机器人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高级阶段,追求从外形、结构到行为方式的全面拟人化,注重表情、肤质与肌肉运动的精细模拟,最终实现感知与情感层面的自然交互。多位机构投资者强调,传统人形机器人追求的是“形似”和“功能实现”,而仿生机器人追求的是“神似”和“体验沉浸”。
二级市场上,蓝思科技正与国内外一些头部机器人公司对接头部面罩、灵巧手和机身金属结构件供应。福莱新材发布的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以硅胶材料打造“电子皮肤”,提升了柔性传感器性能。多家A股上市公司也纷纷披露,将仿生机器人列为重点布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