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印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关注,“每天一节体育课”会不会太多了?
实际上,如果了解我国教育改革趋势,会发现“每天一节体育课”并不令人意外。近年来,为了增加学生运动时间,多项措施持续推进。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022年,新修订的体育法更是新增“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等条款,从法律的高度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权利。
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的体育课时为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是每周3课时。这是教育部2021年通知里的明确表述,也就是说,假如原来就按要求开足体育课的话,那么深圳的改革推行后,相当于小学低年级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中高年级及初中每周增加两节体育课。改动确实比较明显,但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剧烈。
但是,“每天一小时”如何落地?在现实中,不少学校体育课还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的运动时间更是难以保障。而要求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再加上大课间等时间,就将校内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以规定形式固定下来。这与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学生的时间宝贵,增加了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要开“足”,就要上“好”、上“精”。要探索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适合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发育特点的课程,也得注重科学锻炼,避免运动伤害……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简单。上“精”体育课,要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需要一定的运动场地、运动设施等。而目前,一些学校存在体育教师缺乏、运动场地不够等明显的短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探索出路。因此,深圳刚性规定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全新的开始。它提醒人们,体育课时间已经给足了,接下去就看怎么落实了。
让孩子们享受运动乐趣,提升健康素养,深圳开了一个好头。期待“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实践,积累宝贵的学校体育经验,让更多青少年都“动起来”,在汗水中挥洒青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