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米Video最新报道,北京,八旬院士刘嘉麒,做火山研究60多年。从年轻时开始,他就习惯熬夜学习,37岁又二度考研,共做了27年学生。尽管已经82岁,他仍然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在线为青少年做科普,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刘爷爷说,不要总说年轻人不能吃苦,他们这一代“吃苦”就是为了下一代不吃苦。(12月29日海峡网)
学术研究本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穷尽探索,从而得出对本质规律性的认知。科学家熬夜进行学术研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令人钦佩的是,八旬高龄的老科学家仍然坚守岗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进步贡献着绵薄之力。有网友评论“刘院士真的很棒,不仅科研做的好,而且很支持科普工作,我们学习的榜样”“佩服老一辈科学研究者的胸怀和格局!他们是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向他们致敬”。
刘院士的坚持并不是个例,九旬高龄生物化学学家杨福愉依然坚守生物膜研究科研一线;核物理学家赵忠尧为国筹建高能物理研究所,96岁高龄仍为国做科研;88岁的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葛昌纯依然活跃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坚持“材料报国”。这些科学家无疑毕生追求科研上的突破性进展,将“穷至”的学术精神贯穿到极致。
37岁时二度选择考研,这不仅仅归功于他个人丰厚的文学素养,也源于他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有毅力坚持学问的积累,每天重复单调、枯燥的生活。大部分人更加倾向于一种简单、舒适的生活,将自己囿于一个“舒适圈”,而忽视自己身上所带有的“求索”特质。
科学家被我们尊敬、推崇,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份所代表的“权威性”,更因为科学家有着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穷万物之理。他们能在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或者是另辟蹊径,打破思维僵化,推翻固有的理论,进行新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