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4月15日至21日,化疗相关性贫血问题引发关注。此病症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不仅发生率高达89.5%,尤其在肺癌患者中更是高达93.1%,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化疗被迫终止。当前,化疗引起的贫血面临治疗率偏低、治疗滞后及患者选择有限的困境。
河南省肿瘤医院业务副院长罗素霞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化疗相关性贫血对患者影响深远。贫血使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减弱,进而导致疗效与生活质量双降,最终可能缩短患者总生存期。目前,社会对化疗后贫血治疗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体现在患者自身忽视贫血管理,未能适时调整营养摄入;医护人员对患者贫血状况评估不充分;以及贫血治疗措施的落实不到位。
罗素霞教授指出,公众可通过两种途径察觉贫血:一是常规体检时发现异常,二是自身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易感疲劳、运动后迅速疲乏等。血红蛋白正常值应在12至16克/分升之间,低于10克/分升则可视为贫血。血常规检查简便快捷,社区医院即可进行,是判断贫血的有效手段。对于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建议化疗后三天复查血常规,每次治疗前也应进行检查,以监控贫血状况。
罗素霞教授建议,血红蛋白降至10克/分升以下时应及时启动贫血治疗。对于高风险人群,需更加密切关注血红蛋白水平,定期检测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治疗期间,确保血红蛋白维持在适宜范围内。
哪些人群在化疗后更易发生贫血呢?罗素霞教授列举了三类:一是消瘦者;二是患有血液肿瘤或实体瘤伴有骨转移者;三是存在肾功能、肝功能不佳等基础疾病,以及消耗过大的人群。
罗素霞教授特别强调,肿瘤患者在饮食上应力求全面均衡,确保蛋白质摄入充足,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并在生活方式上予以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