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儿遭受霸凌,父亲愤然反击,将对方全家痛殴。这一事件发生在河南,一名9岁男孩遭同学家长在校门口追打,直至被打倒在地。男孩母亲欲用手机拍摄记录,却被夺走手机,一同遭到攻击。官方通报显示,施暴男子已被拘留并罚款。起初媒体报道称,打人缘由系其女儿与被打男孩因玩具产生争执。
然而,女孩的舅舅随后手持身份证实名发声,揭露外甥女长期遭受男孩的霸凌,包括殴打、辱骂及勒索。女孩父亲在动手前已寻求过对方父母、学校、社区乃至警方介入,并达成调解协议。然而,男孩回归校园后,对女孩的欺凌变本加厉,迫使女孩父亲采取激烈行动。
尽管舅舅的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此事引发公众心态的显著变化。以往,面对孩子间的冲突,人们虽心疼被欺负的一方,但仍倾向于让孩子自行解决或以温和方式介入。例如,两年前,鲁医生因儿子被打,上门理论时情绪失控,扇了打人小孩巴掌,还推倒了对方爷爷,虽引起争议,但多数人仍强调大人不应对孩子动手,应保持理智。
如今,面对类似大人打孩子的情况,舆论风向却转向支持。许多父母表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学校若不作为,家长为何不能自己动手?”、“若是我女儿,我也会动手。”这种心态转变源于近年来校园霸凌现象频发,且性质恶劣,甚至涉及故意伤害。让孩子反击,往往因力量悬殊收效甚微;寻求对方父母、老师或学校的帮助,若其平日监管得力,霸凌行为或许就不会发生。如前述女孩父亲,虽已尽力通过合理途径解决问题,女儿仍持续受欺。
求助法律,由于施暴者多为未成年人,除非涉及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否则仅以批评教育为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