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提到了我们正逐步接近2015年的市场状态,这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质疑为何必须通过涨价来缓解库存压力,也有人列举了诸如高负债率、人均住房拥有量等因素,认为重演2015年的市场情况几乎不可能。我的观点是,涨价虽然是直接手段,但背后反映的是市场需求与刺激措施的相互作用。市场不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涨价预期。即便房价维持现状,许多人也会选择租房而非购房,因为支付利息去拥有房产变得不再划算。政策制定者深知,单纯依靠降息、降首付或放宽限购,难以根本性激活市场。因此,面对如何有效去库存的难题,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在于创造涨价的合理条件:一是供应紧张带动价格上涨,二是居民收入提升增强购买力。现实中,减少土地供应成为直接调整供求、影响价格的手段。例如,江苏扬州2024年的住宅用地计划中,涉租用地和保障房用地显著减少,这与市场调控的新动向不谋而合。
通过限制土地供应,促使市场消化现有库存,等待经济复苏、收入增长后,自然会迎来价格的上行,吸引更多买家入场。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时间换空间”策略,历史上多次被采用,如香港在经历经济危机后的房价反弹,便是通过控制供应实现的。
然而,本轮市场调整与以往不同,全面涨价已非普遍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分化的市场表现,仅在特定城市和条件下有效。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改善性需求,即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高品质住房的建设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