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只转债评级被下调,原因都有哪些?
每年的6月和7月,是企业信用评级调整的关键时期,目前已有超过40只可转债的主体信用评级遭遇下调。这些下调通常与公司经营不佳、债务偿还压力大、涉及违规行为受到监管、股权质押比例过高有关。随着可转债下限纪录不断刷新,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显著增强。信用评级作为金融风险提示的关键工具,对市场的规范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机构执业规范》,要求对于存续期超一年的证券,评级机构每年至少发布一次定期跟踪评级报告,且需在证券或发行人年度报告披露后的三个月内公布。据此,转债发行人的最新评级信息预计在7月底前全部公开。目前,超过530只转债已公布最新的债项评级,绝大多数已完成评级披露工作。
对比2023年的评级,大多数转债的信用评级保持不变,但有46只转债的评级有所变动,其中45只被调低,仅“通22转债”获得评级上调。下调理由多涉及利润指标恶化、偿债能力减弱、行业景气度下降及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一些转债甚至得到了负面的评级展望。下调评级的转债不仅涉及房地产产业链,还扩展到了电力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基础化工、农林牧渔等多个行业,主要归因于业绩问题。
民营企业因其信用和资质普遍不如国企,在评级下调中受影响更为广泛,今年下调评级的转债中,近87%的发行主体为民营企业。不过,也有少数地方国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发行的转债评级被下调。值得注意的是,以往AA+及以上评级的转债极少被调低,而今年包括“闻泰转债”、“山鹰转债”在内的较高资质转债也遭遇评级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