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完了,春节档的余热还未散去。《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成为最大赢家,截至目前,它是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80亿的电影。这个顶着乌黑眼圈、呲着大板牙的娃娃在哪吒的银幕改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考究,哪吒最早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佛教护法神,原名为“那罗鸠婆”,是毗沙门天王的孩子,曾打败过危害一方的巨蟒。随着佛教东传,哪吒被本土化,父亲变成了“托塔李天王”,还有了哥哥金吒和木吒。经历了唐传奇《开天传信记》、宋史书《五灯会元》和志怪集《夷坚志》、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的历史演变,哪吒的民间形象逐渐饱满起来。到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他已经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少年英雄。而出现哪吒形象的电影,最早的影像可追溯到民国时期1927年,顾无为导演了电影《封神榜之哪吒闹海》,围绕哪吒和龙王的冲突展开故事。影片中的蚌壳精由女演员全裸出演,这在当年轰动一时,吸引了无数观众进影院观看。
1928年,李泽源导演的电影《哪吒出世》讲述了孩童哪吒与父亲李靖如何从对立走向和解,其中还出现了他与石矶娘娘对抗的剧情。扮演哪吒的小演员是长城画片公司的童星张哲德,扮演龙王的演员刘继群擅长喜剧,被誉为中国的劳莱·哈台,后与阮玲玉合作过《恋爱与义务》《野草闲花》。
顽童模样、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闹过东海、抽过龙筋、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也助武王伐纣、与杨戬交游、大战过石矶。其反叛不羁又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深受国人喜爱,促使相关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哪吒热”也蔓延至港台地区。1948年,香港导演叶一声推出了《哪吒闹东海》,扮演哪吒的是出自演艺世家、素有“神童”之称的翟羽佳,京腔粤曲、武艺国术,无不精通。由于市场反响热烈,次年就由原班人马带来了续作《哪吒梅山收七怪》,增添了更多原创剧情和武打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