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于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举行,这是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今年的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官员和专家,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美国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以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等。主办方透露,约有6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参加此次会议,就全球治理、民主韧性、气候安全、国际秩序现状、地区冲突与危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未来及欧洲在全球的角色等议题进行讨论。
王毅将在“中国专场”发表演讲,介绍中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会议最后一天,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将接替现任主席霍伊斯根,成为慕安会新主席。
13日,慕尼黑市区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辆小型汽车冲撞人群,造成至少28人受伤,部分伤者生命垂危。肇事司机是一名24岁的阿富汗难民,目前在德国寻求庇护。事发地点距离慕安会会场仅1.5公里。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嫌疑人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并被驱逐出境。这一事件引起了媒体对类似袭击的关注,例如2024年12月20日在马格德堡发生的车辆冲撞事件,当时导致6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当天,《环球时报》记者抵达慕尼黑国际机场,看到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警力加强,主会场巴伐利亚庄园酒店周边警戒升级,特警沿街巡逻,电视台转播车已经准备就绪。各地政要、与会人士和记者陆续抵达现场,慕尼黑进入了“慕安会时间”。
慕安会开幕前,美国代表团的庞大阵容引起关注。然而,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跨大西洋关系却面临诸多挑战。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政策使双方关系紧张,尤其是在贸易和北约军费分担等问题上。特朗普曾多次批评欧洲国家军费开支不足,并威胁采取单边行动,这在欧洲引发了不安和愤怒。预计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会议上可能再次触及这些问题,可能会遇到激烈反对。
欧洲民众对美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泛欧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欧洲人现在认为美国是“不可或缺的伙伴”,而不是“盟友”。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对华盛顿外交政策的信任度下降,预示着跨大西洋联盟可能面临的挑战。同时,调查还显示南欧和东南欧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较为积极,视北京为“必要的合作伙伴”或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