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在云南省禄丰市发现的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恐龙新种——岳氏星宿龙。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和禄丰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合作完成。
恐龙化石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从挖掘、修理、组装到形成科研成果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岳氏星宿龙化石标本于2015年在禄丰市二钻山被发现,目前保存在当地的小型展馆二钻山一号馆中。该化石标本保存较为完好,包括第二节背椎到第二十节尾椎的完整序列,以及左侧肩胛骨和几乎完整的腰带及后肢。
星宿龙属的模式种为程氏星宿龙,于2017年被命名,其模式标本保存了3个个体,因发育有四节荐椎和独特的腰带结构而区别于其他早期蜥脚型类恐龙。经过多年研究对比发现,岳氏星宿龙同样具有四节荐椎,这与星宿龙属的特征相似,但与程氏星宿龙相比,岳氏星宿龙具有一些不同之处,如距骨背缘平直、第五趾存在两个骨化的趾节。体型上,程氏星宿龙全长在4米至5米之间,而岳氏星宿龙的体长估计为8米至10米。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新标本与程氏星宿龙为姊妹群关系,因此将其定为星宿龙属的新种——岳氏星宿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表示,岳氏星宿龙的发现增加了我国西南地区恐龙的多样性,为研究蜥脚型类恐龙的辐射演化提供了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