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收到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多个受访者表示,“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以获得快感、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
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用心经营账号,好不容易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和流量,却被人以“不给钱就等着被‘炸号’”要挟。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恶作剧,账号真的会被莫名封禁。反诈博主解释称,“封号圈”群体可能通过P图伪造违规聊天记录,或利用“抓包点号”的方法,通过软件抓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并使用代码篡改内容为违规信息,从而成功举报并封禁账号。
在各个平台上搜索“封号”相关内容时,可以看到有人炫耀他们的“战果”,甚至有人在评论区里“拜师”“收徒”。这些行为包括88元教自保和基础技巧,510元“倾囊相授”,涉嫌敲诈勒索,其衍生出的“收徒”获利同样触及法律红线。
对不实、有害内容进行举报是各平台赋予用户的权利,但别有用心之人滥用这一功能,通过“网络私刑”和“收徒打人”获得快感,挑衅秩序、规则与法律。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对互联网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2024年,抖音等平台相继发布有关恶意举报的治理公告,指出这类行为主要来自网络水军团伙。这些团伙在评论区发布能提供水军服务的信息,诱导用户与其联系并实施诈骗。与恶意举报类似,多个平台曾出现恶意差评、恶意投诉,甚至一些网络“黑稿”也出自于有组织、有规模的网络水军团伙,对个人和企业进行“围猎”、索取“保护费”。封号圈的运作逻辑也是如此,他们不仅针对特定目标,还扩展到普通用户,成功封禁他人账号后大肆炫耀,甚至邀请被封号者加入“封号圈”,扩大这一群体的规模。这种鼓吹网络暴力的行为助长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让小恶不断汇聚,最终酿成大恶。
面对不实举报信息,平台应加强审核力度,畅通申诉渠道,防止用户无端被封。同时,平台需要顺藤摸瓜,对反复出现恶意举报行为的账号采取更严格的处罚措施。由于平台过往的打击治理,不少封号“教程”和“收徒”等内容开始使用谐音、字母等方式规避监管,这也需要平台加强技术识别和动态升级监管。“封号圈”没有“封号权”,敲诈勒索更是违法犯罪,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容不下“网络私刑”。有关部门也应积极介入调查,刹住恶意举报的歪风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