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是元宵佳节,也是南京中小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你们今天是包饺子,还是包汤圆?”“家长:我们包书皮。”这个段子或许让家长们笑不出来,因为开学包书皮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还规矩多多。许多学校要求书本包牛皮纸、作业本包白纸,并且书皮上还需贴姓名贴。此外,一些书皮粘贴的技术难度堪比手机贴膜,稍有不慎留下气泡还得重新返工。种种“标准化”程序下,孩子们难以独立完成,最终成为家长的负担。
包书皮这一传统旨在保护新书,避免污损,也寄托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与关爱。在80后、90后的中小学时代,包书皮的材料通常是旧报纸、牛皮纸或旧挂历,而且多由孩子自己动手完成。然而,现在情况已经不同。很多学校对书皮有具体要求,尺寸和规格各异,甚至有些老师还有特殊要求。不少家长为了找到合适的书皮,不得不多次跑文具店,被各种尺寸搞得晕头转向。
近年来,每到开学时,代包书皮业务变得异常火爆。包书皮变成了买书皮,甚至外包,不仅失去了孩子动手包书皮的传统,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有些家长表示,老师说这些作业本都要评比检查,破破烂烂的肯定不行。为了应付检查和参与评比,书皮披上了一层形式主义的外衣。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努力实现“无塑开学季”,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尤其不能使用有问题的塑料书皮。但这一文件似乎并未起到预期效果。将包书皮当成任务布置给学生家长,问题在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思维模式。让学生做出统一行动、养成统一习惯、学会统一知识,这种思维依然广泛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中。但实际上,包不包书皮与爱不爱护书籍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这种任务耗费了家长和学生的大量精力,却少有实际收获。更何况,“包书皮”这样的事情多由家长代劳,这种任务究竟是要锻炼学生还是锻炼家长?
课本包不包书皮以及以何种方式包,应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决定。为学生减负不应仅限于课本内容,也包括课本本身。一味追求书本漂亮规整,实际上是一种折腾人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