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血压问题,但不少人对自己的血压读数心存焦虑。网上流传的“血压超过120/80就该吃药”说法,让许多本无明显症状的健康个体开始大量依赖降压药。然而,医生们强调,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容易造成误导。事实上,不同年龄段、个体状况对血压的理想范围有不同标准。
血压值:不能一刀切的健康指标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每个“高于120/80”的血压值都需要立即用药干预。正常血压范围因人而异,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时,除了血压读数,还会考虑其他风险因素,如年龄、家族病史、伴随的慢性疾病等。例如,一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即使偶尔血压稍高,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和其他危险因素,通常无需立即服用降压药。而老年人的血压适当高一点,可能反而有益于身体血流的正常供应。
过早服药的隐患不少人在看到血压稍高时,立即自行购药,认为“越早控制越好”。然而,这样的做法并非全然有益,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相关研究表明,过早服用降压药或者服用剂量过大,都有可能引发低血压,进而导致头晕、身体乏力等不良反应。除此之外,若是长期过度依赖药物,身体会慢慢适应药物的作用,使得身体对改善生活方式的反应变得迟钝。如此一来,患者很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为了达到相同的降压效果,不断增加药量。可真正对健康至关重要、需要改变的不良生活习惯,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纠正。
如何科学地判断是否需要用药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用药,通常要结合多次血压测量结果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一次偶然的血压升高不能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依据,更不能因为某次测量结果超出“标准值”就惊慌失措。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测量血压,记录一周内的平均值。仅当患者血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同时还存在心脏病、糖尿病等高危致病因素时,才会将药物治疗作为一种应对方案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