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清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上,黄鳍金枪鱼、条纹四鳍旗鱼、剑鱼等样品从“蓝海101”号调查船卸下,整齐地摆放在码头上。这标志着该船在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圆满完成,并顺利返回。
此次航次历时119天,航行了21000海里,完成了130个站位的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调查工作,涵盖了渔业资源、浮游生物、渔业声学、理化环境、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共采集到渔业生物220余种,保存了约5000份生物标本,将为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提供大洋渔业生物样品171种、1500余尾。
现场观察发现,每一条鱼类样品都被冻得非常硬。科研人员解释说,这是在零下55度的超低温下速冻而成,极大保留了样品的生物活性。其中,黄鳍金枪鱼的个头最大,有约200斤重,而最长的是剑鱼,长约1.5米。此外还有凹尾长鳍乌鲂、大眼金枪鱼等多种鱼类样品。
据首席科学家吴强介绍,这次航次是继2023年我国首次开展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以来的第二次行动。在此前,我们对中西印度洋物理环境以及生境特征的认知较少。本次航次自2024年10月23日出航,由黄海所资源室、环境室和病研室的21名科研人员及35名船员组成的科考队,在119天的历程中,获取了宝贵的海洋生物资源与渔场环境样品数据,为支撑大洋渔业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将向国家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库移交171种、1500余尾生物样本,有效补充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印度洋海域的样品,推进大洋渔业生物样品收集与科学化、标准化保藏,为未来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和国内外共享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