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近日举办了首届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青年交流会,旨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会议吸引了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共270余人参加,共同探讨AI与医学教育的融合路径。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王宏宁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领域已成为世界高校竞相发展的新高地。自2023年启动首批8门人工智能试点课程以来,相关AI课程已增至113门。他认为,AI在教学中的应用应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好的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应启发学生思考。优质的教育大模型应当帮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徐爽研究员呼吁构建AI与医生协同的力量。她指出,AI正从大语言模型向多模态模型发展,与医学融合潜力巨大。医疗多模态大模型、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以及具身医疗机器人等成果令人瞩目。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卢宇副院长现场演示了“AI助教”的生成过程。通过输入“高中物理助教”指令,大模型即开始生成内容。然而,他也提醒,随着AI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和算法日益复杂,信任问题逐渐凸显。高透明、可解释、可问责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变得尤为重要。
圆桌讨论环节中,嘉宾们围绕AI时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信性、伦理和人文挑战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AI是手段而非目标。AI技术快速发展,进步快但淘汰更快。他们建议训练和使用AI无需分步进行,同步推进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