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这表明国家对居民医疗健康的投入持续增加,医保“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立以来,财政补助一直占据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的60%以上,是主要的筹资来源。财政补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20元增长到2024年的670元,增加了30多倍。据财政部统计,2019年至2023年,各级财政累计拨付城乡居民医保补助资金约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1.8万亿元。2024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医保局联合下发了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财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预算的通知,显示今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达3775亿余元。
这30元的财政补助为参保群众带来哪些收益?首先,减轻了群众的参保负担。如果一名普通居民在2003年至2024年连续参保,其医保总保费至少为9730元。其中财政补助至少为6690元,占保费总额约70%;居民个人缴费为3040元,占保费总额约30%。这意味着,居民平均每天只需花费一块一,国家就补贴六百七。
此外,各级财政每年还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并对他们在医保报销之后的个人自付费用给予进一步救助。2019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一共下达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507亿元。
财政补助还促进了医保待遇的提升。以湖南省益阳市肾脏疾病患者黄跃进为例,他每周需接受三次透析治疗,一年透析费用高达6万余元。如今,根据相关医保政策,作为慢特病患者和低保户,他只需承担10%的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医保统筹基金支出。目前,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门诊待遇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统筹区门诊费用可按比例报销。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从2017年的2535种增至2024年的3159种,参保群众用药选择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