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母亲陪同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乘坐飞机时遭到航空公司拒载,此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孤独症是否真的如洪水猛兽般可怕?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人究竟有何不同?公众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疾病?
孤独症并不是精神病。19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莱奥·坎纳发表论文《情感连接的孤独性紊乱》,描述了11位儿童表现出缺乏情感接触、对某些物品有特别偏好、语言沟通能力差等特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孤独症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早期表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逐渐将其理解为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智能障碍等区分开来。
现代医学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特征是交流和社交互动异常,以及局限、重复的活动和兴趣。发育异常通常始于婴儿期,大多数病例在5岁前出现症状。近年来,随着媒体报道增加,孤独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上升的原因包括诊断概念的宽泛化、大众疾病意识提高、医生诊断水平提升及早期筛查实施等因素。
医学上,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性障碍。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增加发病可能性。孕期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或接触有害物质,早产、低体重出生、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都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增加孤独症风险。此外,氧化应激过程异常、重金属及空气污染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尚未得到一致性结论。
孤独症患者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融入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他们的刻板重复行为常令人感到奇怪甚至害怕,而他们自己却难以理解为何别人不喜欢或远离自己。孤独症患者对社会交往和社会线索的理解存在短板,无法在陌生场合做出适当的行为。普通人则能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判断对方的情绪,进行有效社交。
识别孤独症的典型症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无法掌握正常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二是言语交流障碍,部分患儿语言发育较晚,即使能够说话,在一些语言运用方面仍存在障碍;三是兴趣狭窄、刻板动作及强迫重复行为,患者往往专注于重复性高的事物,并表现出一些刻板行为。
除了以上典型症状,孤独症患者还可能存在感知觉异常,如痛觉迟钝、听觉过于敏感等。目前,孤独症尚不能治愈,但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病情。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预后非常重要。希望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孤独症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被更多人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