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美国海关总署发布新规,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等产品豁免此前加征的“对等关税”,税率从145%降至20%。涉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金额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对美国出口的中国产品总量的23%。外界普遍认为,这一举措表明美国无法承受中方系统反制带来的全面压力,开始调整其强硬且错误的政策方向。这也说明未来中国及其他国家应坚持对等反制、据理力争的原则,团结前行,以求最终胜利。
这一政策转向距离美国政府发动“史上最高关税战”仅过去10天。从“极限施压”到“单边退让”,从“全面脱钩”到“选择性豁免”,这些变化让人们有机会深入理解美式霸权的困境,并对未来国际体系演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次关税战本质上是衰落霸权采取的预防性行动,试图通过所谓“对等关税”解决美国国内产业空心化、金融部门过度膨胀导致的国债危机以及新兴大国的冲击。4月2日宣布“解放日”时,美国试图通过突然袭击迫使其他国家和地区投降。然而,面对全球反对和资本市场的负面反应,美国又将重点转向中国,甚至将关税提高到145%。但中国针锋相对,对等增加125%的报复性关税,并在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反补贴调查等多个方面展开系统性攻势,有效回击了美方的重点进攻。
中国的反击对美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美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天里持续呈现股市、债市、汇市“三杀”的特点,一周内投资资金外流达98亿美元。由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难以短时间内被替代,美国国内面临高通胀风险。此外,美国政府最关心的是债市,因为这关系到国债到期兑付及新债发行等敏感议题。显然,美国试图通过胁迫方式解决问题已遭遇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