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胞在化学分子的指引下回溯至生命的起点,49岁的丁胜正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缘——这位新基石研究员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悄然改写着生命诞生的基本法则。他以化学家独有的克制与精准,向生命的本质奥秘发起冲击。这位年少成名、却用十年坐穿冷板凳、兼具科学家理性和诗人浪漫的探索者,不仅在国际上首次用化学小分子诱导出具备胚胎发育全潜能的小鼠干细胞,更以持续突破的生命再造实验,重新锚定着人类在再生医学与生命伦理边界上的坐标。他的故事,是关于人类智慧如何以谦卑姿态触碰造物权杖的现代史诗,更是中国科学家在生命本质研究中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
2024年12月9日下午一点,49岁的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丁胜和以往一样,背着藏青色的双肩包,迈着匆匆的步伐,穿过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三层C区长长的走廊,走进C311那间朴素的办公室。
就在一墙之隔的C305实验室,一项“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的研究从2016年开启到现在,已经一刻不停地进行了将近十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科学家的实验室有些高深莫测,瓶瓶罐罐上贴着像天书一样的标签,实验设备发出轻柔的机械摩擦声,细胞被送来进行显微注射。而对于丁胜和他的团队来说,这里的琐碎日常,却拥有关于如何创造生命的最狂野的想象。
十年时光如同流水般涌过。丁胜团队尝试用化学小分子,将一枚小鼠多能干细胞诱导回生命起点,当细胞从后向前发育,最终被诱导回全能干细胞状态时,科学家们希望,下一步能让细胞从全能干细胞发育成胚胎、再从胚胎成长为一个生命个体。
科学家们的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如何不通过生殖细胞,利用已知的以及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生物学机制,去创造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