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汶川将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这位“95后”学者将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瞄准学术前沿,助力人才培养。
汶川的科研兴趣始于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期间,当时国内首批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方向,他抓住机遇投身计算机视觉研究。2019年夏天,凭借突出的科研潜质与问题解决能力,汶川获得了保研资格。
2020年,汶川来到清华大学,在博士阶段初期,他的研究围绕“模仿学习”展开,即让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学习任务。他发现,机器人在模仿人类行为时常常陷入“复制”历史动作的误区,忽略了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这一现象在自动驾驶等领域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在导师指导下,汶川系统性地提出了“模仿学习中的抄袭问题”,并设计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因果推理机制让机器人更关注实时环境而非机械复制动作。相关成果发表在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上。
随后,汶川的研究转向更广泛的领域,开始探索机器人感知与规划。在机器人实验的空间关系探索中,汶川不断找寻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与团队提出了RelatiViT模型,实现了小样本微调下对物理基础空间关系的准确预测。
博士四年级时,汶川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挑战跨形态模仿学习,为通用机器人赋予“跨界学习”的能力。该研究通过预训练轨迹模型来预测视频帧内任意点的未来轨迹,从而利用视频为机器人提供演示,为机器人视频学习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实现了小样本、跨形态模仿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