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特朗普设定的“90天关税豁免期”即将结束,这场原本被白宫视为单边碾压的贸易博弈,正演变为多极力量的反击战场。
欧盟采取了“两面策略”,表面上放低姿态,实际上备好了两套反制方案:对21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50%关税的即时清单,以及针对950亿欧元商品的预备打击目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宁要延期好协议,不要仓促坏协议”,坚守医药、半导体等核心产业的豁免权。
日本则建立了“汽车防线”。经过七轮谈判,日本拒绝以牺牲农业和汽车关税换取让步。面对特朗普将关税从24%升至35%的威胁,首相石破茂公开质疑:“加税不如贸易互惠”,并调动财团游说国会,誓保汽车产业利益。
东盟计划通过团结突围。越南以“20%自产商品税+40%转口税”的屈辱条款换取暂缓,引发了区域震动。马来西亚作为轮值主席国,加速推进《东盟商品贸易协定》升级,推动内部供应链替代。
截至7月4日,只有英国和越南达成了不平等协议,其余30余国仍在僵持。白宫“90天90项协议”的目标面临彻底破产。
在这场贸易抗争中,欧美日对美贸易关系首次出现颠覆性转折。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日本被迫接受日元升值60%,制造业停滞十年;2018年钢铝关税中,欧盟迅速妥协,增加千亿美国液化天然气采购。但2025年的僵局显示,欧洲拒绝放弃绿色补贴,法国公开警告“反制到底”;日本拒绝放弃汽车关税,丰田甚至通过美国工厂减产,企图对中西部摇摆州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