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宣布将对几乎所有未受关税影响的贸易伙伴征收15%或20%的“统一关税”。这一举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长期贸易保护主义策略的最新升级。此前,韩国、日本等国已收到关税信函,而自8月1日起,进口美国的铜将面临高达50%的关税。更令人震惊的是,7月9日,特朗普通过其“真实社交”平台向文莱、阿尔及利亚、摩尔多瓦、伊拉克、菲律宾、利比亚、斯里兰卡和巴西等国发出“最后通牒”,详细列出各国的关税税率,其中巴西输美产品税率高达50%。巴西总统卢拉对此坚决回应:“巴西不会接受被任何人控制,并将予以反击。”副总统阿尔克明也指出,此举不仅不公,还将反噬美国自身经济,因为全球贸易早已深度一体化。
这系列关税举措预示着全球贸易体系将加速走向碎片化与区域化,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效率构成毁灭性冲击。不仅是各国经济主权意识的集体觉醒,也将深刻变革国际合作模式,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版图。特朗普的“统一关税”政策本质上是赤裸裸的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高筑贸易壁垒强行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然而,历史反复证明,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最终往往演变为一场集体自残。回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本土企业如沃尔玛、特斯拉、苹果等都承受了成本飙升和供应链断裂的巨大压力,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倒戈”的荒诞局面。高额关税最终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导致物价飞涨、消费者信心崩塌,甚至引发股市剧烈震荡,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无法实现其宣称的目标,反而会将自身困于“关税铁幕下的孤立”,成为全球经济的孤岛。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掏空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贸易机制的权威性,留下巨大的政策空档,任由国际贸易秩序在非理性中嬗变。当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转向单边行动和双边协议时,全球贸易规则体系将面临彻底“洗牌”的风险,碎片化趋势将不可逆转地加剧。这种治理真空使得各国在面对贸易争端时更倾向于采取单边反制或区域性抱团取暖的策略。例如,日本与欧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启动“日欧竞争力同盟”,旨在通过强化产业链合作、推进自由贸易与经济安全协作,提升双方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以应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冲击。这种区域化趋势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区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但其代价却是牺牲全球效率,导致全球供应链的强制性重构,甚至可能形成新的、更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已导致德国企业在美投资创下历史新低,转而将更多投资投向东欧、南欧和西欧。这预示着未来十年全球投资流向将更趋近岸化(nearshoring)和友岸化(friendshoring),即投资将更倾向于转移到地理邻近或政治友好的国家,而非单纯追求成本效益,这无疑是对全球化效率原则的彻底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