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韩国申遗全面溃败”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几乎全网沸腾。尽管多方查询未见官方权威信息,但网友的狂欢已先于真相扩散。
这场狂欢的传播链条契合了“文化自卫”的心理机制。不少网友拍手称快,有人调侃:“刚生完孩子正堵着呢,这下乳腺都通了!”还有人说:“没有山东,泡菜都没得吃!”“啥时候把饺子拿回来?”
回顾韩国申遗历程,争议不断。2004年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泡菜、韩服、燃灯会等项目接连“抢注”,但许多文化其实源自中国。例如,《齐民要术》记载泡菜制法比韩国早数百年;安东假面舞与中国傩戏纹饰高度相似,而中国傩舞记录可追溯至汉代。
韩国申遗背后有其驱动力。一方面,申遗成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旅游收入增长和文创产品溢价。另一方面,韩国试图通过申遗来打造独特的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
当网友为“申遗失败”欢呼时,实际上是在对抗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大家期望文化归属得到正确判定,情感诉求得以回应,并希望借国际权威判定捍卫历史真相,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被误读或错认。
然而,狂欢背后的深层逻辑更值得思考:为何我们总在“被抢注”的恐慌中被动反应?事实上,文化真正的安全阀不在联合国名录,而在日常传承。四川泡菜年产400万吨仍保持古法工艺,浙江丽水傩戏走进中小学课堂,端午鼓点在社区河道上持续响起,“被偷”的恐慌自然消解,文化血脉生生不息。
热搜是一阵风,风停之后,能把多少注意力留在真正的传承现场,才是评判这场狂欢价值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