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暴走团”现象在中国各大城市迅速蔓延,成为继广场舞之后又一备受争议的中老年集体活动。整齐划一的队伍、震耳欲聋的音乐、占据机动车道的行为,让这一群体既收获了健康,也招致了非议。那么,究竟是什么心理驱动力让数百万中老年人对暴走如此痴迷?
“退休后突然没人管了,心里空落落的。”这是许多暴走团成员的真实心声。根据2024年全国老年健身协会统计,全国活跃的暴走团已超过5万个,参与人数超过700万。这些成员大多来自国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习惯了集体生活的他们,在退休后突然失去了组织归属感。
暴走团恰好填补了这一心理空缺。统一的服装、整齐的队伍、严格的组织纪律,让参与者重新找到了“被管理”的感觉。一位参与五年的刘先生表示:“现在我加入的这个暴走团,少的时候五六十人,多的时候高达两三百人,队伍就像一列火车。”这种集体认同感对许多退休老人而言,比运动本身更为重要。
更值得注意的是,暴走团的领导者往往是那些在职场和家庭中都处于支配地位的人。退休后,这些曾经的“管理者”通过组织暴走活动,重新获得了指挥他人的权力快感,而普通成员则通过服从指挥,重温了被领导的熟悉感。
“生活太平淡了,我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这句供词意外道出了许多暴走团成员的心理动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许多中老年人感到自己被时代抛弃,而暴走团提供了一种“被看见”的方式。
暴走团的存在感营销可谓登峰造极:统一的服装、响亮的口号、震耳的音乐、占据机动车道的“霸气”,无不彰显着“我们在这里”的信号。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他们强调的是气势,玩得就是一个‘人多即正义’。”当个体融入这样的集体,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道德优越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了“正能量”和“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