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不再追逐统计表格中的光环数字,回归唤醒每个灵魂独一无二的火种,让孩子们勇敢选择、不盲从不跟风,用理性选择守护人生主动权,才是真正值得书写的“教育喜报”。
7月21日,余干中学发布了一张高考喜报,称“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3名学生录取北京大学”。其中“仍有”的措辞被公众解读为对拒报清北学生的变相指责。次日,余干中学负责人回应称已要求撤下整改。余干县教体局工作人员表示,教体局曾发布规定严禁发布高考喜报,并会向领导汇报处理这一情况。
被紧急撤下的喜报引发了不少讨论。正如网友所言,考生报不报清北、决定报哪所高校都是个人和家庭的自由。进一步讲,就算这一喜报是否“含沙射影”阴阳学生还有待商榷,但违规炒作“高分考生”、变相宣传打广告的小心思却是暴露无遗。追问责任,对执笔、决定发布喜报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和处罚确有必要。不过,对肩负教书育人职责的学校来说,撤下违规的喜报容易,打破根深蒂固的名校执念却很难。
如今,高考报志愿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前有志愿填报“导师”利用信息差收获名利,甚至鼓吹选学校避坑就是少走人生弯路,后有各种AI软件辅助报志愿。在家长眼中,选择高校和专业的唯一意义似乎就是“把高考的每一分在未来最大化地变现”。然而,如果人生从一开始就像被设定好的程序一样,求学、工作、婚姻、生儿育女,每个人都像被上好发条的工具人,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按部就班走着被他人安排好的道路,这真的是值得过的一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