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佛山市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2025年7月25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由省委书记黄坤明主持。
会议强调,当前防疫工作正处于攻坚关键期,前期防控措施已初见成效,但基孔肯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加之汛期台风和降雨等天气影响,后续防控工作依然面临复杂严峻挑战,不能掉以轻心。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这种疾病名称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弯腰行走”,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烈疼痛而只能弯腰走路的状态。1952年该病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此后开始在全球传播。2008年3月,我国首次报告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介绍,2010年广东首次报告了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蚊媒传播病例,但传播规模较小,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本地传播。
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首先在佛山市顺德区发现。2025年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主动监测发现一起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随后,佛山扩大搜索范围,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病例不断增多。截至7月23日,佛山全市累计报告3645例确诊病例,均为轻症病例。其中,顺德区报告3317例,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禅城区报告178例;南海区报告141例,集中在桂城街道;三水区报告6例,集中在西南街道和云东海街道;高明区报告3例,分别位于荷城街道、杨和镇。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7月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世卫官员阿尔瓦雷斯公布数据称,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