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上升和降雨量增加,蚊子活动更加频繁。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夏季蚊媒传染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需要特别注意。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该病曾在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多次出现本地疫情。潜伏期一般为1到14天,多为5到9天,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以及消化道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也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健康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在体内潜伏1到12天,通常为3到7天。感染后,患者短时间内可能出现高烧(体温可达39℃或以上),并伴有明显的关节疼痛,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此外,还可能出现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内可以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预防蚊媒传染病的关键在于减少蚊虫繁殖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伊蚊白天叮咬人,尤其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最为活跃。它们的幼虫在小型积水容器中孳生,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