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大家喝了吗?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但随着立秋的离去,三伏天的最后一伏也随之而来。今年的三伏天缩短为30天,末伏从8月9日持续到18日,为期10天。虽然已经立秋,但天气依然炎热,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
末伏是三伏天最后的10天,结束后天气会逐渐变得凉爽,尤其是早晚时分。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末伏的预兆,比如“末伏雨,望囤愁;末伏晴,旱死牛”。那么在末伏当天,晴好还是下雨好呢?
进入末伏时如果下大雨,意味着丰收即将到来,但粮食尚未入仓,人们会感到焦虑。农谚提到:“雨打末伏头,抢收抢种乱如麻。”此时南方正处于“双抢”阶段,早稻待收,晚稻待插。若逢连雨,稻谷倒伏、霉烂发芽,晚稻插秧也会被延误。此外,末伏一旦出现暴雨,加上高温未退,容易形成湿热如蒸笼的“桑拿天”,病虫害趁势爆发,造成较大损失。南昌地区也有老话“伏天大雨不过三,囤里无米可下饭”,说明此时连续下雨会导致粮食减产。
末伏晴朗则预示高温,容易引发严重旱情。玉米、高粱正值灌浆黄金期,酷热叠加干旱,光合作用受阻,籽粒干瘪如糠,影响丰收。旧时灌溉全凭人力畜力,烈日炙烤下池塘干涸,老牛昼夜拉水车,终因力竭倒毙,“旱死牛”的惨景便可以理解了。
今年的立秋交节在下午,俗语有“下午立秋池塘满”的说法,预兆秋雨偏多。但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8月下旬至9月初,华北大部、东北南部、西北东部降水将偏多2~5成,且有三轮强降雨过程。江苏、安徽等地已拉响暴雨预警,末伏初期沿江以北地区雷雨频发,局地暴雨如注。因此,今年末伏相对凉爽,雨水较多,需要注意庄稼排涝,避免盲目大意造成损失。
进入末伏,除了关注天气,饮食也需调整。应多吃清补祛湿的食物,如烙饼摊鸡,搭配冬瓜、丝瓜等“末伏三瓜”,清湿热而不伤脾胃。此外,末伏昼夜温差渐显,白天防暑勤换衣,早晚加衣护腰腹;宜晨起散步微汗出,忌午间劳作耗津液。接下来的雨水天气可能会比较多,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注意防涝,及时采收庄稼,别错过最佳丰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