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首次提及“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典型代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从春晚舞台上的扭秧歌到马拉松跑道上的竞赛,再到格斗赛场上的一决高下,人形机器人不仅参与表演,还进入生产和服务领域,工作起来有模有样,正加速向“打工人”方向进化。
在极氪汽车一家工厂的总装车间,凌晨三点依然灯火通明。42℃高温中,数台身高1.76米的Walker S2人形机器人正在搬运物料箱。当电量告急时,这些机器人会自主前往换电站完成插拔电池,短短3分钟后便满电回归产线。这套由优必选研发的全球首套人形机器人自主换电系统,使机器人能在极端环境中连续作业,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人员需求缺口,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灵活就业岗位。面对这一供需矛盾,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关键解决方案。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覆盖汽车、3C电子、智慧物流三大领域的多个工种,填补了机械臂在柔性领域无法胜任的功能空白。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开发工业应用场景,如赛博格机器人推出的Cyborg-R01,上海电气发布的“溯元”,以及灵宝CASBOT的CASBOT 01等,都在逐步进入工厂实际操作。
除了制造业,人形机器人也在服务业大显身手。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技能大舞台”展区,擎朗智能展示了旗下机器人“打工天团”,它们不仅能制作饮料和爆米花,还能在无人药店拣选商品、扫描快递条码并分拣包裹。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