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各类纪念活动频繁举行。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热映,票房刷新了暑期档历史片首映纪录。这表明真实的历史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作为曾任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观影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历史视角有几点感悟。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历史原型是南京的“华东照相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当时,这座照相馆里有一位学徒工罗瑾,时年15岁。1938年1月,一位日本军官带着两个樱花牌胶卷到照相馆要求冲洗成照片。洗出的照片中,有不少张是日军在南京砍杀中国人和强奸妇女的场景。罗瑾从中选取了16张,制作了一个小相册。相册封面右上角有个大大的“耻”字,下方是一个问号,右下角是一把匕首,刀尖泛红,左上角则是两颗叠压着的心形图案,下方还画了五滴血。
作为华东照相馆的一名普通学徒工,没有人让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洗印和保护这些照片,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勇敢地为历史保留了一份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罪证。1940年,罗瑾离开华东照相馆,进入位于南京毗卢寺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他将相册藏在宿舍床板下,确保始终在视线范围内。1941年初,伪宪兵突然要来寺内进行大清查,罗瑾情急之下将相册藏在厕所砖墙洞穴里,并用泥浆糊上掩盖。然而几天后,他发现相册不翼而飞。担心被日军发现,罗瑾匆忙逃离南京,此后辗转多地躲避。上世纪80年代,罗瑾跟随儿子定居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在县城开了一家“上海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