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南京照相馆》在银幕上完成了一场跨越88年的历史对话。影片聚焦贡院街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小空间,再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为30万亡灵举行了一场庄严的祭奠。
电影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人藏身于“吉祥照相馆”,通过生死抉择展现了他们在日军暴行下守护历史真相的过程。影片取材于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的真实故事。1938年1月,15岁的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发现屠杀画面,冒着生命危险加印并保存这些照片。最终,这些照片成为南京审判战犯法庭上的重要证据。
电影中的角色们用血与火的人生故事再现了那段历史。邮差阿昌从怯懦求生转向主动守护罪证底片;照相馆老板金承宗在最后关头高举起相机扑向日军牺牲;戏曲演员林毓秀将底片缝入旗袍戏服传递证据;日军翻译王广海在求生与良知间挣扎,最终选择反抗被日军枪杀;巡警宋存义用城墙砖砸死洗照片的日本兵,用复仇演绎了小人物的觉醒;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表面文雅实则伪善,最终因屠城胶片泄露成为替死鬼。
《南京照相馆》巧妙地以一座老照相馆为棱镜,折射出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题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通过小空间、小人物的设计,让观众在故事中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影片不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和苦难,而是通过一群小人物的挣扎与觉醒,让观众看到那段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
这座藏在巷弄里的老照相馆因“拍摄‘良民证’”的需求而存在,成为战争中的避难所。日军摄影师伊藤的真实拍摄和中国小人物为保护底片的英勇抗争,让影片的矛盾冲突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电影通过大量具象化、生活化的细节设计,将南京大屠杀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演绎为可触摸的真实底片。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导演申奥用一家照相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绝境中的精神觉醒轨迹。影片有力地揭露了日军的残暴罪行,回击了现实中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谎言,防止历史真相被歪曲和遗忘。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它是生动的历史教材,是民族苦难记忆的影像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