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第13号台风“剑鱼”以近40年来登陆三亚最强台风的骇人姿态袭击海南岛南部。全岛上下绷紧神经,这场与自然力量的较量不仅考验宏观决策,更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用汗水与坚韧书写的人性考验。他们不眠不休地行动,展示了海南应急管理体系在极端挑战下的真正韧性与创新。
台风“剑鱼”来势汹汹,自23日凌晨在南海快速加强,至24日上午已达13级风力,预计将在海南陵水至乐东沿海登陆或擦过三亚近海,带来12至14级大风和局部超350毫米特大暴雨。海南省迅速启动台风Ⅰ级响应,省委省政府高层多次批示,防灾减灾救灾办公室自8月20日起每日会商,动态调整防御措施,全面展开防御战役。
在这场防御战役中,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24日8时,全省20349名危险区域人员完成转移。这些数字背后是基层工作者挨家挨户敲门、耐心劝导不愿离家的老人、搀扶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甚至在风雨中背负物资的具体行动。这些微观努力构成了宏大防御体系中最坚实的人性基石,确保了“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的落实。
此次应对“剑鱼”的成功在于海南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层演进。汲取2014年“威马逊”台风的教训,海南气象部门构建了“全链条防御”体系和“灾害影响预报递进式服务机制”。这一机制实现了提前5天警示、提前4天研判登陆点、提前3天准确划定高风险区、提前两天逐小时滚动台风动态的超长“提前量”。精细化、递进式的预警服务为政府部门果断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显著提升了灾害应对的效率和精准度。
“剑鱼”台风的防御实践不仅是对海南应急管理体系韧性的考验,也是对基层力量和创新治理能力的有力证明。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挑战,仅有顶层设计不足以应对,还需要基层执行力和持续迭代的科学预警与响应机制。风暴终将过去,但那些默默坚守的“守望者”以及不断自我革新的应急管理体系,将成为海南未来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实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