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从白俄罗斯扬琴“钦巴龙”演奏的《茉莉花》,到哈萨克斯坦孔子学院传出的琅琅书声,再到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的职业技能传授,20余年来,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文化艺术、语言教育、职业培训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人文交流如繁花般璀璨绽放,相知相亲的情感纽带越拉越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来自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的上合组织国家民众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共同谱写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穿过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大门,中国民乐《茉莉花》的婉转音律声声入耳。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的学生们在白俄罗斯扬琴“钦巴龙”上演奏,声音轻盈似泉水叮咚作响,演绎出独特的白俄罗斯韵味,奏响中白两国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和谐乐章。近年来,美术馆与中方合作日益密切,举办了多场中国主题展览,白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近年来,中白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愈发紧密:“中国文化日”在白俄罗斯举办,白国家图书馆开设中国图书中心,明斯克国际电影节举办中国电影日等。这些活动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人民相知相亲提供了更多渠道。在伊斯兰堡的巴基斯坦独立日庆典广场,当地歌手娜塔莎·拜格用中文深情演唱《大中国》。
教室里,投影仪正播放着汉字动画。黑板上,老师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你好”,学生们时而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时而在纸上练习笔画。这里是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课堂。近年来,尤其是中哈签证互免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特别高。很多人想去中国留学。哈萨克斯坦汉学家、法拉比国立大学汉学教授法季玛·道列特表示,两国在语言教学、文化交流、学术合作等领域积极拓展,打通了一条连通心灵、增进理解的人文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