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浓厚情感的月份,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在民间也称为七月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对这个节日仍然非常重视。
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其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列为我国四大祭祖大节。
封包,也叫包袱,是一种将纸钱用封皮封装起来,寄给祖先亡灵的特殊“信件”。书写封包十分讲究,从格式到用词都有严格规范,体现着对先人的敬重和追思。封包的封皮文字为竖排,从右往左书写内容。以常见的花包为例,正面共分五行:
第一行: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这里的“中元胜会之期”点明了中元节胜会的特殊时期,“虔备冥资成X封”表明在这个特殊时刻,虔诚地准备了冥界纸钱,并打包成X封,X代表具体的封包数量,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需按实际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新亡人),“中元胜会之期”处留空,根据烧包的时间节点和事由填写不同内容。
第二行:上奉。此为恭敬地奉送给之意,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敬重。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行:故XX收用。“故”表示已经故去,后面要写明先人的称呼和姓名。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时,要先明确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即可。接着写姓名和性别,姓和名分开,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女先人写“某母某氏”。然后,在性别之后,男先人称老大人,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