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世界各国早已开始考虑类似计划,并且在2022年已有成功案例。中国科学家在2023年发起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处置方案的征集令,并选出了十颗备选小行星。
在中国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太阳系中存在数十亿颗小行星,它们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其中一些近地小行星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据NASA官网介绍,近地天体指可在距地球轨道5000万公里范围内经过的小行星或彗星,而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天体为运行轨道距地球轨道750万公里以内且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目前,已发现28000颗近地小行星,其中有1365颗被列入有风险。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其潜在破坏力。例如,约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湾地区导致恐龙灭绝。此外,1908年的通古斯河事件和2013年的车里雅宾斯克事件也显示了小行星撞击的威力。尽管单个人在地球上遭到小行星毁灭性撞击的概率极低,但从长时间尺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
面对近地小行星的潜在威胁,科学家设计了多种应对方法,包括使用核武器、飞行器拖走、激光烧蚀、引力牵引和动能撞击。202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实施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成功偏转了其轨道。此次实验取得了成功,改变了小行星的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