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25年7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当月减持了2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9亿元)的美国国债,持仓规模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已经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
从美债持仓变动来看,中国的减持趋势已延续多年。自2022年4月持仓跌破1万亿美元后,减持步伐持续。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减持了1732亿美元、508亿美元和573亿美元。2025年以来,中国减持美债力度有所加大,年内各月持仓呈“增减持交替、减持为主”态势。1月增持18亿美元,2月增持235亿美元,3月至5月分别减持189亿美元、82亿美元和9亿美元,6月小幅增持1亿美元,7月则大幅减持257亿美元,持仓规模再创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7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和英国选择增持,而中国的减持动作尤为突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今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且美国财政状况也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担忧,导致美债尤其是长债存在被抛售的现象。同时,欧洲长债被抛售也对美债市场有所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振龙指出,中国减持美债的主要原因包括特朗普对外加税、对内减税和扩大支出以及美联储独立性受质疑,这些因素使美元信用严重受损。
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攀升至37万亿美元,每年仅债务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加上特朗普前段时间通过的‘大美丽法案’,未来1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将额外增加2万亿美元。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随着美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政策受到财政捆绑的风险愈发明显,这可能导致美元信用被大幅削弱,甚至走向‘纸币化’的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芦哲认为,降息将引发美债利率下行,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动摇,部分国家和投资者将加速‘去美元化’。东方证券期货宏观策略首席分析师元涛提醒,市场当前低估了美联储政治化的深度,特别是2026年鲍威尔任期结束后,整体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元的中长期弱势将更明显。自特朗普新任期开始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至今已跌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