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航空展上,中国空军展示了一架编号为CB10300的歼-20战机,标志着这是第300架正式生产的歼-20。这次航展是歼-20首次进行地面静态展示,让观众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这款战机的细节。
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自2017年服役以来,生产数量已达到显著水平,显示出成熟的生产链条。西方军事情报机构和分析师对此反应强烈,认为这表明中国在五代机领域的产能已经实现规模化输出。
歼-20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是一款双发重型隐身战机,主要用于空中优势和对地打击。其设计采用了鸭翼布局、DSI进气道和内置弹舱等先进技术,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早期使用俄制AL-31F发动机,后来逐步换装国产WS-10C,现在WS-15也即将量产,进一步提升推力和隐身性能。
歼-20的服役数量增长迅速,从2021年珠海航展上公开双座型J-20S开始,显示出中国在隐身技术上的积累。长春亮相的第300架属于第十批次,说明生产线在2024年至2025年间产量有明显提升。据外媒估算,2024年歼-20的下线数量超过60架,如果成都厂的脉动生产线调试完成,2025年可能达到120架以上,接近甚至超过美国F-35的年交付量。
产能大幅提升的原因在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布局。成都飞机集团从2023年开始扩建厂房,增加了多个总装线,这些设施在2024年投产后提高了输出效率。歼-20的生产不仅限于自身,其技术还辐射到其他型号,如沈阳飞机集团的歼-35。这款中型隐身机已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亮相陆基型J-35A,并开始装备空军。
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量产两种五代机的国家,这让西方分析师感到意外。歼-35的设计更注重智能化和成本控制,体量较小,生产相对容易。沈阳厂的新总装厂房面积达28万平方米,比洛克希德·马丁的F-35厂还大,投产后年产能轻松上百架。孙聪院士曾表示,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背后是供应链的优化,从材料到电子元器件,全链条国产化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