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旭身高1.83米,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孩子的身高抓狂。他的儿子三岁时身高94.6厘米,这在某育儿APP中被标记为“中下水平”,并预测成年身高可能只有1.65米。这个数字击垮了陆旭的心理防线,他希望儿子至少要长到1.70米。于是,上海家庭陷入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身高竞争。
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建议从四岁起注射生长激素,以补回耽误的身高。这让陆旭看到了希望,但在此之前,他必须努力让孩子再多长高些。
同样在上海,李睿发现未满12岁的儿子开始提前发育,骨龄超龄两岁。这位从事医疗工作的母亲也陷入了焦虑。为了让孩子达到1.70米,她一度想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但考虑到高昂的费用和可能的副作用,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两个中产家庭因为孩子的身高问题产生了交集,他们尝试各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身高:补充营养、增加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针灸、吃补剂等。尽管这些方法存在诸多医学争议和副作用,但他们依然坚持。
孩子三岁前,陆旭夫妇并未特别关注身高问题,直到一次常规体检显示儿子身高低于预期。陆旭将数据录入育儿APP后,结果让他感到失望。从此,他每隔一两个月就给儿子测量身高,并记录在APP中。根据APP提示,儿子的身高始终处于国内标准值之下。
焦虑促使陆旭采取行动,他开始给孩子补充营养、调整作息时间,并尝试各种增高产品。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信息后,他决定带孩子去医院咨询。医生建议从四岁开始注射生长激素,并推荐了一款名为“某高素”的产品。然而,这款产品并非药品或保健品,而是风味饮料,价格昂贵且效果存疑。
李睿的儿子小宇也面临提前发育的问题,骨龄超龄两岁,影响了未来的身高。李睿拒绝了生长激素,转而制定了一套增高计划,包括跳绳、篮球课、摸高跳等运动项目。她还调整了饮食,提供优质蛋白食物,并尝试中医贴敷疗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宇的身高终于达到了1.7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