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学校吃下发臭的虾仁炒蛋,而校方的第一反应是要求删除证据照片时,所谓的“家长陪餐制”究竟在保护谁的利益?9月15日爆发的上海多校午餐安全事件,撕开了校园食品监管体系的华丽外衣,暴露出从供应链到信息链的全方位溃败。
9月15日中午,上海多所学校的家长群突然炸锅。有学生反映午餐中的虾仁炒蛋散发刺鼻异味,部分学校紧急撤换餐食并补发面包饼干。三天后,上海市教委通报称涉事企业绿捷公司的菜品留样已送检,承诺一周内出结果。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9月23日,官方通报显示这家日供60万份餐食的龙头企业不仅涉嫌提供问题食品,更存在系统性瞒报行为。讽刺的是,其官网曾标榜“采用-18℃冷链锁鲜技术”,却被家长发现使用了保质期长达540天的冷冻肉。从首次投诉到立案侦查的八天里,足够涉事企业完成食材溯源信息的“技术性下架”。
在某小学家长提供的微信群截图中,陪餐家长拍摄的餐盘照片发出五分钟后即收到班主任私信:“为避免不实信息扩散,建议您先删除照片。”这种“灭火式”应对并非个例。对照《上海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第12条“家长有权随时监督餐饮质量”的规定,现实显得格外荒诞。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涉及陪餐制的投诉年增37%,但实际解决率不足60%。多数投诉集中在“陪餐流于形式”——家长被安排在特定日期用餐,且餐食往往与学生实际菜品存在差异。这种精心设计的“样板间体验”,让本应发挥作用的监督机制彻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