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德阳举行的三星堆论坛“文明解码”分论坛上,著名金器保护专家、国家博物馆青铜研究所原研究员马燕如公布了三星堆金质文物研究的最新成果。她表示,三星堆出土金器初步统计约有两公斤,从黄金用量和工艺复杂程度来看,三星堆的金器制作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水平,领先于同时期其他地域文明。
马燕如及其团队自2020年2月1日起参与三星堆金器的整理修复工作,历经四年六个月,已分析、检测、保护和修复新出土的大大小小金质文物270余件。目前整理修复的文物用金量已超过1.5公斤,预计全部修复后总用金量将突破2公斤。这一数量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前所未见,表明三星堆可能拥有稳定的金矿来源。
修复完成的文物形制极其丰富,除广为人知的金杖、戴金面具青铜人头像外,还包括新发现的金鸟形饰、大量鱼形饰、金面具、扣边器以及金料块等,用途广泛,主要服务于装饰功能。
通过对文物近800个点位、1600个数据点的无损检测分析,团队发现三星堆金器的成分非常稳定,金含量约85%,银含量约13%,其他为铜、铁等杂质。这种稳定的成分配比表明其黄金矿源较为稳定,且很可能源自天然的沙金矿。研究还指出,古蜀人可能已初步掌握了类似“灰吹法”的提纯技术,能够对自然金进行有效冶炼,从而得到成分稳定的金银合金,这暗示当时可能存在专门从事黄金冶炼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