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中国的决定表示失望,并呼吁恢复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近期要求当地钢铁生产商和贸易商暂停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新批次铁矿石。这一决定是在两国代表就价格问题多次会谈未达成协议后作出的,全球铁矿石市场因此受到震动。这不仅仅是价格博弈,而是涉及货币结算、供应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战略调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每年消费全球超过75%的海运铁矿石。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中国是最大买家,却常常被迫接受卖方定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坚持沿用年度长协价,要求将2025年报价较2024年上涨15%至109.5美元/吨。而中方则要求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当前现货价约80美元/吨。两种不同的定价周期价格相差约30美元。若按必和必拓的报价,中国每年进口约7.4亿吨澳大利亚铁矿石,每吨多出30美元,一年就要多支付200亿美元以上。过去中国钢铁企业各自为战的谈判方式,使中国在铁矿石定价权上长期受制于人。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代表中国统一与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进行谈判,彻底改变了中澳铁矿石谈判的格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
此次中国暂停的是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而对于那些已经通过货轮运到中国境内港口的矿石,则可以正常以人民币计价进行交付。这一细节凸显了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图。多年来,全球铁矿石贸易几乎完全以美元计价,这一惯例不仅使中国面临汇率波动风险,更强化了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今,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中俄铁矿贸易中有45%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比例在过去两年内大幅上升。巴西也积极与中国合作,扩大铁矿石运输专线,并采用人民币结算,锁定汇率风险。中国通过俄罗斯的铁矿、巴西的港口以及人民币电子支付系统,正在构建一条“钢铁丝绸之路”。这条路径不需要航母护航,只需跨境铁轨和数字人民币钱包,就能实现资源、货币和市场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