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全国主要钢厂和贸易商下发通知,要求立即暂停采购任何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新合约以及已从澳大利亚运出的船货。这一消息瞬间震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此表示失望,但中方态度坚决。这场禁令实际上是中澳双方在新加坡进行的长协谈判破裂的结果。谈判中,澳方坚持将2025年长协价定为109.5美元/吨,较2024年上涨15%,而中方则希望采用与约80美元/吨现货价挂钩的季度定价。如果接受澳方方案,中国每年将多支付超过200亿美元的成本。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采购量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5%,但由于三个结构性困境,过去二十多年始终未能掌握定价权。首先,澳大利亚铁矿石品位高达62%-68%,且是露天矿,开采成本仅15美元/吨,而中国铁矿平均品位只有34.5%,地下开采成本超过100美元/吨。其次,国际铁矿石供应被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大巨头垄断,控制着全球70%的海运矿量。此外,中国国内600多家钢铁企业长期各自为战,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2010年后,三大矿商放弃长期协议,转向以普氏指数为定价依据。普氏指数采用“收市估价机制”,仅凭少量现货交易就能影响全球价格。2025年6月,普氏指数为104.85美元/吨,而中国港口现货实际成交价仅93美元/吨,溢价高达12.7%。金融资本与矿业巨头深度绑定,通过抬高指数在期货市场杠杆获利,使得中国钢铁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利润长期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