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还没到年末,中美贸易战又上演了新一幕。原本应是谈合作、展望未来的APEC峰会,如今变成了双方较量谁先让步的舞台。
这场关税纷争已经无需遮掩,双方的底线和立场都摆在桌面上。特朗普政府主动放出要与中方高层会谈的信号,语气听起来似乎缓和,但实际上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施加压力。美国这些示意,并不一定是真想解决问题,更像是在等待中国是否会先放软。
从去年底到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没有实质性放松的意思。虽然在日内瓦的多边会谈上偶尔有点对话的火花,但那更像是试探。关税没被撤掉,反而在很多行业里以“安全考虑”或“产业政策”的名义重新包装。特别是在科技和制造领域,美国政府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将关税作为长期施压的手段,迫使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无论是芯片、稀土还是一些核心零部件,美国都在推动企业重新考虑供应渠道。美国国内立法步伐也在加快,《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制造业回流,《芯片与科学法案》则引导科技企业布局到“更安全”的国家。这些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减少中国在核心领域的影响。然而,全球几十年的合作关系难以轻易断裂,企业仍需权衡利益,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