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地下水位近日升至30.29米,达到了自1966年以来的最高水位。许多人形容当时的场景为“泉涌若轮”。关于趵突泉为何能够喷涌,最近网络上出现了质疑声,认为趵突泉是靠水泵才能喷涌。对此,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管清花解释说,趵突泉“水涌若轮”的奇观完全是自然现象,这与济南独特的灰岩地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泉水流量的水文动态变化、天然水质特征以及泉水流量与地下水位的紧密关联性都是通过自然作用实现的。
有人注意到趵突泉池底铺设了管道,对此管清花指出,这些管道是20世纪30年代济南市老自来水公司在趵突泉泉池建设的取水管道。1972年,水厂拆除了泉池水面上的取水部分,但两处废弃管道保留至今,即今天看到的两处废弃取水管道。
近期,山东济南多处泉水再现喷涌盛景,月牙泉也再现“月牙飞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根据监测数据,降雨量和开采量对趵突泉水位的影响最大。今年秋季以来,山东地区连日降雨,全省平均降雨量显著增加,济南市降雨量更是达到了958毫米,导致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同时,长期以来的地下水位、水量“双控”管理以及枯水季节的生态补源措施也为前期地下水位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济南全市有1209处泉水露出点,其中950处被列为名泉,形成了以趵突泉、黑虎泉等为代表的十二大泉群。如此密集的泉水分布得益于济南独特的地质构造。济南泉水成因受地质地貌、岩溶构造和岩浆岩体阻挡的影响。岩层倾向与地层倾斜的一致性是济南泉水形成的地质基础;巨厚石灰岩层为岩溶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储存和运移通道;庞大的岩浆岩体阻挡则是泉水形成的关键因素。
“泉城”之美源于天成,而成于守护。济南将泉水保护全面融入城市规划与发展脉络,构建起一套系统、长效的保泉机制。先后颁布实施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和《济南市泉水保护总体规划》等文件,明确划定泉水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等生态控制线,禁止在补给区新建污染项目,并划分“两区三级”生态功能分区,实施科学、精准、高效的保泉措施。管清花表示,水源置换、控采限量、生态补源和节约用水等保泉措施的实施,为保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