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部某地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农民们正忙着排涝抢收,但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禁烧秸秆”和“禁燃烟花爆竹”的信息。这种不合时宜的场景被曝光后,引发了舆论热议,批评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在秋汛过后抢收抢种的关键时刻,村民还在争分夺秒排涝、抢收、整地,而大喇叭却不断播放“禁烧”口号,确实显得不切实际。因此,指责基层干部脱离实际、机械僵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弄清问题缘由,不能只关注喇叭的内容,还要了解是谁让喇叭这么喊以及为何非喊不可。近年来,各地为防治大气污染、落实秸秆禁烧责任,普遍采取严格管理措施。许多乡镇每到夏秋农忙时节,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禁烧工作,一年下来可能花费二三十万元。更关键的是来自上级的严苛问责:一旦发现着火点,不仅要扣减地方财力,还要问责属地干部。例如,某地曾因一户农民灶下有秸秆灰、一块地头有人烧了一把火、一户村民在坟前烧纸钱,导致三个乡镇领导被停职。这种高压态势让不少基层干部感到压力巨大。
换句话说,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并非基层干部不懂农时,而是出于对追责问责的恐惧与压力。这样的恐惧与压力使得基层工作走形变样、违背规律,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艰难取舍。久而久之,工作的重心从“解决问题”变成了“避免出事”,形式主义由此滋生。
从治理角度看,当排涝抢收和秸秆禁烧因特殊情况同时发生时,更需要上级部门的统筹协调,为“既要、又要”的基层解困松绑。如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你管你的禁烧,我管我的抢收”,谁都不允许自己管的工作落下,就会让基层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形式主义便会以各种方式重现。
就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一事,村民的期盼很简单:希望相关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安排,让村里的喇叭多广播些农民需要的帮扶信息,让干部们把精力投入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
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若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类荒唐事,最终“挨板子”的不该仅仅是位于执行末端的基层干部。


![[快讯]欧洲多国催美国赶紧“还钱” 垫付薪酬待偿还](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09/234353451.jpg)
![[快讯]中甲延边龙鼎6-1十人南京城市 完美收官战](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08/231147291.jpg)
![[快讯]女子租房6年后退房收拾得崭新如初 房东赞其为生命贵人](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07/0012428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