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视为“AGI终极载体”,一条万亿级赛道正加速展开。然而,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日前,上海投资人刘尚宪考察了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发现该企业存在明显夸大事实的情况。这家成立于今年4月的公司既无研发中心也无自建工厂,却声称已获得5000多万元订单。创始人以“中科院系”自居,并在办公区内展示多款外观前沿的人形机器人,试图构建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形象。
类似情况并不罕见。某具身智能创始团队成员李峰表示,其所在的相关产业社群中经常出现“某家企业又完成亿元级融资”、“某大厂战投已入场”等消息。但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包装精巧的“具身智能项目”,这类项目仅需几步操作就能快速成型并登上路演舞台。李峰称,这种“遥操作造假”在机器人领域已是公开的秘密。
此外,某大学机器人系统架构师Gashero指出,一些团队常虚构成员背景,例如具有“大厂背景”或“高校团队”身份。而真正在职人员通常不会公开以单位名义从事营利活动,长期使用此类头衔而未受追责的身份真实性往往存疑,需要警惕。
面对这些技术包装,不少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依然选择投资。多位投资人表示,骗局得逞的背后不仅是技术认知的鸿沟,更反映了创投圈在历次技术浪潮中反复陷入的悖论:当“害怕错过”的集体焦虑撞上以“月”为单位迭代的技术黑箱时,理性往往让位于恐惧,真实也容易湮没于表演。
在刘尚宪遇到的案例中,相关企业创始人回应称可通过代工厂完成生产,并强调机器人编码已开源、制造难度有限,认为“订单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但刘尚宪判断这并非科技企业,更像是依靠资源获取订单、进行贴牌销售的贸易公司,其订单真实性难以核实。


![[快讯]李雯雯写给李雯雯的信 为中国举重再多扛一点](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11/23314835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