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以“大湾鸡”的民间昵称席卷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0亿,限量周边1分钟售罄。这个被网友戏称“自带岭南烟火气”的形象,早已超越普通赛事吉祥物的范畴,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
其爆火并非偶然,而是文化认同、童真唤醒与活力突围的共振,既折射出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也精准击中了当下社会的情感需求。“大湾鸡”的走红,始于一场官方设计与民间解读的邂逅。作为中华白海豚原型的吉祥物,因圆润造型与鲜明配色被广东网友联想到当地特色鸡肴,“大湾鸡”的昵称顺势诞生,“鸡”与“吉”的谐音寓意更添祈福温度。而其设计中浪花鸡冠、港珠澳大桥轮廓等湾区元素,搭配11种色彩象征大湾区11城的巧思,让这个形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符号。从支持“冰墩墩”的冬奥自豪,到追捧“大湾鸡”的全运热情,观众对赛事玩偶的喜爱,本质上是爱国情怀、区域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
如果说文化认同是“大湾鸡”爆火的根基,那么对童真的触动则是其打动人心的关键。不同于以往赛事吉祥物的程式化呈现,13-16岁武校少年扮演的“大湾鸡”,活力十足地摔跟头秒弹起、翘脚转圈、倒立蹦跳等,让这个吉祥物充满了童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不少人逐渐压抑了童真,而“大湾鸡”的憨态与肆意,恰好提供了一场短暂的“精神逃离”。网友们的追捧,其实是在重拾儿时简单纯粹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大湾鸡”打破了大型赛事的“严肃滤镜”,为赛事注入了活力。以往全运会留给大众的印象多是竞技的激烈与仪式的庄重,而“大湾鸡”的出现,让赛事从“远观的盛会”变成“可亲的狂欢”。少年们在人偶服中无拘无束的活力,正是现代人难以触及的状态。官方场景下的少年野趣,不仅为赛事增添了人情味与烟火气,更让观众在其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唤醒了对少年青春的向往。
“大湾鸡”的爆火在于呼应了时代情绪——既让文化自信有了可触摸、可分享的具象载体,也让疲惫的成年人在童真与活力中找到情感共鸣。它的出现,不仅为全运会增添了独特的记忆点,更证明了扎根文化土壤、贴近大众情感的符号,永远拥有穿越圈层、直抵人心的力量。



![[快讯]樊振东回应队友孙正变对手 全运会全力应战](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13/220756411.jpg)
![[快讯]日本自卫队计划恢复“大佐军衔” 旧称回归引发关注](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13/2210202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