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调查显示,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涉及未成年人的此类案件数却在稳步上升。如今,一个16岁男生能够熟练运用社交工程学技巧,说服4名同乡前往缅北从事非法活动,令人震惊。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个16岁的孩子,如何在道德底线未形成的年龄掌握了如此高超的欺骗手段?作为家长和社会公民,我们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1. 16岁男生设计精良骗局,4名同乡中计
近日,广西某县发生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诈骗案。一名16岁的男生李某,以每年50万元的高薪诱惑,先后说服该县4名不同家庭的未成年孩子,让其家长将他们交给自己带往缅北,实则是要让他们在当地经营电信诈骗。
这名男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骗局,先是以“赴缅北打工每年可获得50万收入”的承诺,引起这些孩子的兴趣;然后再以自己“在缅北有人脉”来说服这些孩子家长,最终骗得他们的信任,将孩子交给自己带离。可以说,这个16岁的男生在利用人性弱点和家长盲目对金钱的渴望方面,已经颇有心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指出,“这个案例再次暴露出家长对子女管教存在严重漏洞,以及未成年人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的不足。”他呼吁,“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管教,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2. 网络谎言泛滥,我们要如何自我保护?
事实上,在当今网络社会,各种谎言和诈骗手段广泛存在,既有成人犯罪分子,也不乏未成年人效仿“成功案例”而误入歧途。根据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因互联网诈骗受损失超过320亿元,其中近六成涉及向未成年人传播虚假信息。
面对种种网络谎言,我们要提高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广东警察学院副教授李女士建议,“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高收入兼职信息,保持理性怀疑的态度,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求证信息真伪。遇到陌生人主动添加好友并提出有利承诺,一定要慎重考虑,服务必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