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我来哈工大学习工作已经70年了,我是在哈工大成长起来的,哈工大就是我的家,能够用自己的积蓄为哈工大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我觉得很有意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通过此次捐赠,支持更多哈工大优秀学子在‘中国建造’的道路上奋发作为,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据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
“我来哈工大学习工作已经70年了,我是在哈工大成长起来的,哈工大就是我的家。能够用自己的积蓄为哈工大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我觉得很有意义。”沈世钊说。
中国工程院官网介绍,沈世钊是结构工程专家,主要从事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他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嘉兴。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3年,20岁的沈世钊从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后,到哈工大成为一名师资研究生。三年后,他留校任教,从事木结构研究与教学。
“我们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过那些真真切切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年轻人干劲儿十足,一心想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沈世钊说。
据《光明日报》报道,当年,像沈世钊一样留在哈工大的青年才俊还有不少。到1957年,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几乎承担全部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年轻教师队伍已经有800余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哈工大“八百壮士”。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工业化建设史增添了值得铭刻的一笔。
据报道,沈世钊在六七十年代就成为国内很有名望的木结构专家。然而,中国木材资源的匮乏,导致木结构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少,木结构的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1978年,沈世钊以黑龙江省英语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第一批出国访学的机会,并于1979年前往美国里海大学符立兹工程研究所交流学习两年。由此,沈世钊的研究方向“跨”到钢结构领域,理由很简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肯定会越来越多,大跨空间结构当有用武之地。
据介绍,在沈世钊的办公室,一幅“厚植笃行”的题字挂在最醒目处。“不断积累,厚植根基,才能做到高瞻远瞩,举重若轻,且斜谬不侵,治学做人,均同此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此为君子笃行。”
“做学问,首先是学会做人,否则学问做不大。”沈世钊说。
在沈世钊看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通过此次捐赠支持更多哈工大青年优秀学子在“中国建造”的道路上奋发作为,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